黄鲁逸
报人,剧作家。
字夏生,号春郎,笔名鲁一。南海县九江人。少从舅父朱次琦就读,酷爱地方民歌“粤讴”和“龙舟”。后与志士陈少白、郑士良等追随孙中山奔走革命,先后在对省港影响较深的《世界公益报》、《广东报》和《华侨报》等任编辑,利用“粤讴”和“班本”等地方歌谣形式,撰写了《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等通俗说唱故事来激发国人的反清情绪,宣传革命。辛亥革命胜利后,不想求一官半职,仍然运用辛辣笔触,借粤讴或剧本形式,作民众喉舌,针砭时弊,嘲骂军阀官僚。清光绪至宣统年间,一边宣传革命,一边从事粤剧改革,曾与郑君可、姜魂侠等组成“优天社志士班”,以通俗浅白的方言撰写剧本,以平喉时装演出,开粤剧改革的先河。所撰剧曲如《击秦》、《刺马》、《问病》、《副婚》、《梦后》、《钟爱》、《河潮》及晚年在《现象报》刊出的《哭坟》、《灯血》等、或警世嫉俗,或借古讽今,对当时官场的黑暗,民族的苦难,嬉笑怒笃,惟妙惟肖。鲁逸一生,清淡自守,不慕荣利,破衣短褐,出入于下等茶馆酒肆中,并经常以自己微薄的稿酬周济比自己更穷苦的人。他大半生沉埋在报纸铅字堆中,狂歌当哭,过着以卖文度日的潦倒生活。民国15年(1926)卒于香港。遗著有剧本《火烧大沙头》(与姜魂侠、黄叔尹合作)、《虐婢报》、《贼现官身》、《盲公问米》(与姜魂侠合作)、《博浪沙击秦》(与黄叔尹合作)、《义刺马申贻》和《关云长大战尉迟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