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拾趣

返回列表
忠诚革命的民主人士陈汝棠
  字号:【  
  陈汝棠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蒋介石叛变后,以合法的身份掩护共产党人,发展革命力量,为人民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曾任广东省副省长、全国政协委员,是著名的民主人士。
  陈汝棠是高明合水镇高村人,1893年6月1日生于一个中医世家,他性情倔强,富有同情心,受父亲影响从小对中医产生兴趣。1906年考入东洲书院,接受新思想教育。时值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东掀起反清反帝的民主革命运动,陈汝棠受到民主思潮的影响,立志要救国救民。1908年,陈汝棠考入广州陆军小学,参加校内革命党人开展的秘密活动,由潘达微、徐维扬介绍加入同盟会,后来又加入中华革命党,1911年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4年,陈汝棠怀着“医学救国”理想,考进了广州中法医科专门学校。由于天资聪敏,刻苦学习,荣获学校最高奖项“昭生奖”。毕业后,他在广州开设“昭生医社”,由于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社门庭若市,逐渐成为革命党人的秘密活动场所。他以名医生的身份掩护革命党人开展活动的事迹,连在上海的孙中山也知道。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孙中山并未拥有实权,为了捍卫民主共和,领导了护法运动,推动国共合作,两次举行北伐。
  1917年,孙中山领导第一次护法运动,在广州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为巩固孙中山在广州的地位,陈汝棠请示孙中山,发动黄埔海军学生举行武装暴动,宣布归附孙中山。事后,孙中山对陈汝棠十分赏识,视为亲信。1919年,陈汝棠应约赴上海会见孙中山,并认识了《新青年》(马列主义刊物)杂志社工作的陈勉恕,与他常在一起谈论中国时局,对马列主义产生浓厚兴趣。1920年,陈汝棠的同乡好友谭平山在广州创办《广东群报》,组建广东共产党组织。陈汝棠一方面协助孙中山回粤主政,一方面支持和协助谭平山开展活动,阅读《广东群报》,对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进一步的认识。
  1921年,孙中山回师广东,成立中华民国政府,就任非常大总统。陈汝棠先后出任护国第四军团卫生队长、驻粤滇军第二统领、粤军定立医院上尉军医代院长、新丰县长并遥领讨桂军第二十七支队司令、广东陆军军医院长等职。1922年5月,北方爆发直奉战争,孙中山挥师北伐。陈汝棠随军亲临前线,救死扶伤,功绩显著,孙中山下令提升他三级,由中校升为中将军医总监,兼陆军军医司司长。
  正当北伐军节节胜利的时候,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在广州发动武装叛变,派兵攻打韶关,北伐大本营被迫撤退。受命守备大本营的蒋介石置陈汝棠和中央临时医院众伤兵不顾而临阵逃走,致使陈汝棠为掩护伤兵撤退而身陷险境。他历经艰辛,死里逃生,对国民党阵营败坏现象,十分愤怒。1923年,孙中山挥师收复广州。他没有再晋见孙中山,在广州重开“昭生医社”,想方设法联络陈勉恕等志同道合的人。
  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帮助下,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可惜次年孙中山病逝。为实现孙中山主张“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遗愿,1926年,陈汝棠随国民革命军北伐,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医处长。次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他愤然返回广州,利用他在国民政府军中的地位和威望,串联国民党左派反对蒋介石的叛逆行径。
  早在大革命时期,陈汝棠曾两次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考虑他在国民党的特殊身份,留在党外更有利。陈汝棠遵从党的安排,积极开展党外革命活动,为党的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陈汝棠利用特殊的合法身份,成功掩护了陈勉恕等一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撤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开展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活动。在强大舆论下,国民党当局被迫释放政治犯,陈汝棠以其特殊身份担保了其中70多位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出狱,并安排部分人员到革命据点“三小”工作。  “三小”在合水,全称高明县立第三小学,是陈汝棠利用合法身份于1929年倡导建立的,他亲任校长,为陈勉恕等共产党人以教师身份进行革命活动作掩护。这是他于1928年调任西北绥靖区督导员兼地方警卫队编练员回到合水时,逐渐开辟的一个共产党工作点。到了1932年,他为了实现“扩大建立工作点”,成立高明“力社”,以“三小”革命师生为骨干,团结更多进步青年。“力社”实行劳武结合,日间开荒种植,夜间进行革命教育,还配置武器进行军训,扩大革命武装力量。
  1935年,陈勉恕从香港回到高明领导“三小”和“力社”的革命工作,“力社”走出“三小”,向高明、高要、鹤山和新兴四县发展,至1936年秋,建立分社80多个,社员有3200多人,在四县边境形成抗日救亡阵地。同时,陈勉恕和陈汝棠在社员中发展中共党员,中共高明三小支部日后成为中共在西江地区的一个重要地方组织。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进入抗日民族革命战争新时期。陈汝棠把握时机,出任第四路军看护干部训练班主任,广泛吸纳了粤、港、澳和东南亚一带各国抗日组织的华侨青年共350多人加入救护队。中共组织同意他的请求,派出党员骨干担任政治教官和分队长等职务,培养了一批既有革命抱负,又有医护技能的革命战士。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前夕,陈汝棠率领护干班学员前往增城、从化前线,开展战地救护和宣传工作。广州沦陷后,辗转往韶关,翌年任广东省赈济委员会主任兼难民救济总队长。1940年冬,陈汝棠因掩护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的安全撤退,被国民党特务分子察觉而被通缉。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他安全撤至东江转赴香港,从此彻底脱离国民党,继续从事抗日救国活动。
  1945年8月抗战胜利,陈汝棠根据工作安排,负责香港《华商报》的复刊工作,在香港爱国主义人士中开展革命宣传活动;1946年1月,他在香港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同盟南方总支部,被选为常务委员兼财务部长;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成立,陈汝棠被任为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代主任委员兼民革中央执委会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及香港达德学院董事、香港人民救国会港九分会主任等职;1949年春,“民革”迁址北京,他继续担任“民革”驻港办事处主任。同年秋,应邀赴京出席新政协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兼卫生厅厅长、华南联合大学副董事长兼第一副校长、广东省副省长、民革华南临时工委主委、民革广东省委第一至第三届主委,是第一、二届广东省政协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1年1月4日,陈汝棠因患高血压脑溢血病,在从化县流溪疗养院逝世。1985年高明县人民政府把高明“三小”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在校园中央竖立陈汝棠先生半身铜像,缅怀这位一生忠诚革命的党外志士。

参考资料:
1、《沧桑英杰》—高明革命人物传第二辑(高明县党史研究室编。
2、《广东省志•人物志》(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3、《简明广东史》(广东人民出版社)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华康道13号 邮编:528315 电话:0757-28330897 E-mail:fsmuseum@126.com
粤ICP备05076851号 Copyrights @ 2018 foshanmuse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0200号

Copyright © 2018 佛山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