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拾趣

返回列表
铜 鼓
  字号:【  
  明成化十五年。高28厘米,底径53.5厘米。
  图中这面铜鼓铸于距今525年的明代成化十五年,器形端庄凝重,铸造工艺精美,器身纹饰多达十二层,鼓腹铸有“成化十五年”字样,殊为难得。对研究南方青铜文化和铜鼓的发展、演变、类型以及地方民俗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铜鼓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宝库中一枚瑰丽的奇葩,它起源于中国南方,是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使用的器物,曾用于祭祀、战阵、集会以至贮藏财货等。由于铜鼓具有召集民众的作用,拥有铜鼓也就拥有统治权,因此,在古代社会,铜鼓是掌握在少数贵族手中的重器,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它和中原地区的礼乐器一样,起着“明贵贱,别等级”的作用。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的变化,铜鼓的作用也渐渐变成了南方民族的一种娱乐乐器,宴饮、婚娶、斗牛等喜庆活动,都会敲击铜鼓并伴以歌舞作乐。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粤之俗,凡遇嘉礼,必用铜鼓以节乐。”
  铜鼓大者直径可达100厘米以上,小者直径仅有10余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鼓面中心受击处,往往饰有凸出平面的太阳纹,既增强了抗冲击能力,又美化了鼓面。铜鼓大多都装饰有人物、动物、植物等花纹,这些图案纹样,不但反映了古代南方的社会生活,同时又反映了当时的风俗习尚。
  中国南方是世界上发现铜鼓数量最多,铸造和使用铜鼓历史最长的地区。铜鼓不但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同时还流传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是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和太平洋诸群岛各族间长期文化交流的生动例证。然而,铜鼓在过去并不为金石家和收藏家所重视,再加上民族偏见,认为铜鼓多是南方“蛮夷”所用而遭到一些封建统治阶级的歧视。新中国成立后,铜鼓才真正被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受到珍视和保护。
  这面铜鼓原为佛山著名的咏春拳名师黎叶篪先生私人藏品。上世纪四十年代,先后有多名英国商人得知这面铜鼓的价值,以高价向他购藏,黎叶篪先生都一一婉言拒绝,并在五十年代佛山市博物馆组建成立时,毅然将铜鼓等数件文物无偿捐献给博物馆珍藏。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华康道13号 邮编:528315 电话:0757-28330897 E-mail:fsmuseum@126.com
粤ICP备05076851号 Copyrights @ 2018 foshanmuse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0200号

Copyright © 2018 佛山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