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个文化节”现在成了许多市民的节日首选。今年春节,不少市民除逛书市、看大片外,还喜欢到博物馆转转。记者从市博物馆、美术馆、商业文化博物馆、收音机博物馆了解到,春节期间,四馆共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特别是在正月初一前后,四馆日均接待市民超过1000人次,其中3成以上为学生。 春节已近尾声,但市民逛博物馆的兴致不减。日前在商业文化博物馆3楼,记者遇到了正在聚精会神阅览四大百货公司发展史的孔先生。孔先生是土生土长的石岐人,从事美术创作,对中山历史有着浓厚兴趣。聊起中山的商业史,孔先生娓娓道来,他说,中山籍先贤不但在思想上为民族和国家探索商业强国之路,而且还通过自己的商业实践,在积累个人财富的同时,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商业的进程。 据了解,春节期间,来博物馆参观的主要有返乡的海外及港澳乡亲、在中山过年的外来务工人员,还有一些家庭游客和文物爱好者们。为方便市民参观,各博物馆特意采取了学
从文化部门了解,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申报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经确定501个推荐项目。这501个推荐项目已经过公示,少许调整之后将尽快报国务院审批公布。 已确定的501个推荐项目是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相关部门推荐申报的1315个项目中筛选而来。分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共10大类。另外,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也进入推荐名单。 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确定的501个推荐项目中,我省有39个项目入选。</b> 12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北京开幕,各省(市、自治区)都选取自己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精华部分来京展示和演出。这次广东展出了十几项。虽然广东展台位于整个地方展厅最里面,但“酒香不怕巷子深”,这里依然是人气聚集之所。湛江遂溪南狮虎虎生威、雷州
开平碉楼办工作人员昨日向记者透露,广东开平碉楼将于2007年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由于中国每年针对世界文化遗产只申报一个项目,明年开平碉楼将成为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广东诞生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希望倍增。 有关官员认为,开平碉楼最终获得国家申报机构的认可,是岭南文化独特性的又一次大胜利,这种结果,事实上也让国内世界文化遗产的分布更为平均合理。如果在2007年6月召开的31届联合国自然文化遗产大会上一切顺利,开平碉楼将和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一起成为2007年中国新增加的的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 开平为碉楼申遗于2001年递交第一份申报材料开始,数易其稿,终于在今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受了申报材料的英文文本。而申报的名称也由最初的“开平碉楼”改成“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范围不断扩大,提法不断精确,申报主题更加突出,地方特色也更为鲜明。 联合国专家
7日,省博物馆新馆在广州珠江新城J5地块开始全面施工。 虽然在去年12月底,有关部门已经向外界宣布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开工,但施工进展缓慢。经过一段时间的焦急等待,省博物馆建设资金逐步到位,新馆建设得以全面推进。 据了解,省博物馆新馆陈列与展览区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分为历史、自然和艺术3部分,预计新馆建成后年参观人数可达100万人次。目前,文物收集、展览设计等工作正在积极筹划当中,力争在2007年新馆开放时给观众一个惊喜。(资料来源:南方日报)
许多学者或年轻记者分析说,春节嘛,是中国最传统的民间节日,这时候,应该有许多民俗会红火起来,于是有许多貌似严谨的学术论断、貌似生动的现场文章一一出炉。谁都知道,传统民俗只有在传统生活方式里才鲜活,而当一种生活方式已经完全成为往事的时候,片面去复活、追寻民俗是不可行的。 厚厚的一本《广东民俗大典》中,真正还活着的可以找到的民俗已经不多了。富裕的农村向城市生活看齐,连生活方式也学样,穷困的地方哪里还有心思去挖掘本乡本土的过去?有些地方政府认为广场文艺有利于营造社会和谐气氛,花钱请人专门挖掘、整理、编排民俗,光看名目五彩纷呈,但实际上千篇一律,叫当地的小姑娘们穿上花哨的舞衣到舞台上蹦达几下,就算民俗复活了么?我们是用城市的审美观在改编农村,这是喜是忧,尚需商榷。 传统文化在城市里显得荒凉,在农村,它同样在艰难地寻找知音。记者按照资料上的记载,遵循专家的指引,兴致勃勃地跑到穷乡僻壤、边
位于上海市嘉定区的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23日起在有800年历史的孔庙内试开馆。 科举制度始于隋代(605年),废止于清光绪31年(1905年),整整延绵了1300年,而废止至今也已百年。科举制度是中国首创的一种选官制度,在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产生了数百万名举人、近11万名进士、700余名状元。科举制度对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文明的建设及传播,产生过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以科举为终极目标是古代教育的偏颇,尤其明清时期,考试形式以“八股文”为主,扼杀了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也对科举制度作过辛辣的讽刺。 嘉定文风昌盛,历史上共出了192名进士、3名状元。早在10多年前,嘉定博物馆在孔庙内创办了一个中国科举文物陈列展,在展品不断充实丰富的同时,还在广州、北京、澳门等10多个大中城市以及加拿大展出过。 试开馆的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是海内外唯一的科举专题博物
这两天,一位侨居美国20多年的广州人曾应菁回到了广州。与他同行的是花费了他多年心血积攒起来的众多珍贵文物,其中一批精美的绣品,令包括广绣大师陈少芳在内的一批专家也连称“没见过”。曾应菁表示,希望用他的收藏在广州举办一个展览。 花两年时间查找“彩元号”</b> 曾应菁的收藏品中,有一件清代广绣《麻姑献寿》,高2米多,宽1.5米左右,在绣品下方还绣着“彩元号”三个字。曾应菁表示,为了查这三个字的来历,耗去了他两年时间。当时猜测这应该是绣品行的名称,但是翻遍了手头所有的资料,也没有见到“彩元号”的记载。直到2005年年底,终于在故宫博物院出版的一部书中找到了答案。 故宫博物院出版的这部书中,收录了一张“广东彩元字号”的广告单。单子中,“彩元绣庄主人何竹斋”详细介绍了彩元号的地址、所经营的绣品的品种、质地,绣品的去向及其经营的理念,从中可知该号除了“承办进呈入贡
“南海一号”文物———南宋鎏金腰带、唐代木雕罗汉像,清朝贡品铜镀金亭式转人转鸭自鸣钟、西式缠足鞋……从昨天起至4月15日,“东西汇流———粤港澳文物大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此次文物展汇聚了粤港澳20个文博单位、宗教机构和个人珍藏的200多件文物精品,让市民见识南宋至清代,粤港澳三地居民中西结合的生活百态。 本次共展出22件从“南海一号”打捞出的精品文物,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条1.7米长的鎏金腰带。记者在现场看到,该腰带由四股八条金线编织而成,一端连接带钩,另一端连接一方形饰件及四个小环,可调节腰带的松紧。据了解,该类腰带并非用来束腰,而是有点像现代女子喜欢用的低腰带,一般多用于贵妇人。 此次展出的还有1950年在广州光孝寺三宝佛腹中发现的唐代木雕罗汉像,该罗汉体形肥硕,面部丰满,微笑和蔼,用琉璃珠镶嵌眼球,右手残缺。至于该罗汉为何坐于三宝佛腹中,右手为何残缺还有待考证。 (
2006年的旅游主题是“中国乡村游”。昨天上午,封开县杏花村、杨池村、西村、平岗村和汶塘村“五大古村落”彩旗飘飘,鼓乐齐鸣,村民们喜笑颜开。经过近一年的建设,这五条融文化、旅游、生态于一体,集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旅游、古建筑艺术风格、传统文化、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特色生态旅游文明村正式建成,全面对外开放。 杏花村位于杏花镇,村中“杏花十二座”古屋群最为有名,该建筑始建于清初,每座四房一厅,两旁各一排附房,整个“十二座”88间厅房,一个主门楼出入; 杨池村是一个始建于明末、有着38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被建筑专家誉为“岭南第一村”,全村有60多座砖木结构古屋和一批历史遗存; 西村是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的故乡,村中有闻名遐迩的状元祠,村外是素有“小桂林”之称的龙山景区; 平岗村内有明代泰新桥、泰清泉、泰兴街,泰新桥石木结构,建筑精巧,桥廊结合,是广东唯一的“廊桥”和“风
东西汇流,文化荟萃。1月18日至4月15日,粤港澳文物展览将首次移师羊城举办。 18日下午,广东省博物馆为展览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出席的嘉宾有: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副秘书长赵婉珠太平绅士、香港历史博物馆总馆丁新豹先生、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局长何丽钻女士、澳门博物馆代馆长陈迎宪先生;还有,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曹淳亮先生,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建华先生,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傅汉洵 先生,广州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朱江涛先生,广州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周素勤女士、广州市文化局局长陶诚先生、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方志齐先生、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 陈玉环女士、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张嘉极先生等领导和嘉宾。 展览透过粤港澳三地文博单位所提供约160件(套)文物,藉朝代更替作纵向的探讨,阐述与中外交通伴生的商贸及文化往来,并从外销商品的生产、基督教的传播、西方科学的传入、生活习尚的融合及新知识阶层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汾江中路43号 邮编:528000 电话:0757-82622202 E-mail:fsmuseum@126.com
粤ICP备05076851号 Copyrights @ 2018 foshanmuse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0200号